伙伴说 | 性教育和别的知识没区别,我有啥觉得不好意思的呢?

2019-07-12 14:44:31

[ 伙伴说第2期 ]

* 胡兆祥,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北坑村小学支教的美丽中国项目老师,目前已给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上完小学部分的四节性教育课程。

* 本文以胡老师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

 

性教育在我眼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护自己。


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比较巨大的,比如看过的韩国电影《素媛》,中国的《悲伤逆流成河》,比如中国艾滋病分析报告的新闻,以上种种悲剧本来可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正由于很多人“谈性色变”,抗拒接触这方面相关的知识,觉得只要“谈性就是变态”,结果无知导致了许多意外。


尤其对于我所在的学校(地区)的这些农村小孩来说,很多小孩可能小小年纪就会结束学业出去打工,如何能够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本身,保护自己更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我第一次作为“学生”参与“性教育种子教师培训课程”的时候,培训的张耀华老师一开场就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性”,当时男女老师十几人需要围成一个圈进行头脑风暴,听到这个问题的一瞬间课堂上就安静了下来,包括我在内的老师们面面相觑,十分尴尬。


关于性知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肯定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讨论的话还是第一次,也真的说不出口。


过了几分钟,终于......开始有老师说出了“性交”这个答案,然后是陆陆续续的声音,再然后逐渐变得热烈,越来越多的答案纷纷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写下每个答案,甚至是从容解释一些词汇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我就是在学习了解一个科学知识,它和别的知识没有任何的区别,我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的呢。这也为我之后的教学态度奠定了基础。


“乡村的风气是十分保守的,这种课程会让家长们有异议,如果把学生教坏了怎么办。”

在上个学期末,我准备开始性教育课程了,开课之前,我在学校里面做了一个前期小调查,首先向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提出了想开展这门课程的愿望,但是当时大家都拒绝了我,最主要的两个理由是:“乡村的风气是十分保守的,这种课程会让家长们有异议”以及“如果把学生教坏了怎么办”。

我还是没有放弃,到了本学期的开学,我想到可以从家长入手,让家长反过来推动学校,我开始进行家长间的调查,我在和家长解释这门课程的时候更多的是称为“生理健康课”,也是为了某种程度上避免他们的敏感字眼“性”。


一部分有学识的家长表示由于现在孩子看电视剧都比较早熟,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想要进行一些正向引导,但是不知道引导的对不对,所以他们认为这么课是很有益的;一部分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家长中,我会强调这个知识学了后可以让孩子更好的保护自己少生病,他们觉得能带来益处,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这门课程。


我带着这次的调查结果再次和学校领导商量,并且把课程的详细资料展现给他们看,这回他们同意了本门课程的开展。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及时将一些产出分享给学校领导,所以校方的态度也慢慢转变了。


这些知识是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开心,生殖系统和其他所有器官一样,地位平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了解他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学生态度的转变是最令我高兴的。这门课程我所开展的对象是四五六年级,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孩子们其实对生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是非常少的,我对他们如同是在白板上作画,所以脱敏阶段比较迅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敏感,他们也很少像成年人一样那么尴尬和“不可描述”。


我认为无论学生是了解的多还是少,老师都可以从第一节课开始每节课都不断的向学生传递这样两个观点:“这些知识是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开心”和“生殖系统和其他所有器官一样,地位平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了解他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在每次开课前我会让全班大声齐读本门课的要求“相互尊重,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种仪式感的肃穆配上以上两个观点在课程间的不断重复,“洗脑”效果还是很好的。(小编笑)

我们班的学生在第一节课看到视频里的裸体时纷纷挡住了眼睛,发出的各种惊讶的声音,并且会偷偷看我的反应,这个时候我是很紧张的,但是我想起了张老师给我们培训时的从容,想到老师态度对学生态度的影响,还是假装淡定,面无表情地看完了视频。当第一次视频看完后,我问到我们还要不要再看一遍的时候,有的同学小声说还是再看一遍吧,于是我又播放了一次,这时候就有几位同学放下了捂住眼的手。播完后我又问了一次,我们还要不要再看一遍,学生表示了还想看。在第三次时基本全班同学都能很淡定地看完视频,不在是对卡通裸体内容的惊讶,而是转为对其中知识的记忆。


直到第四节课的教授时,我们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很坦然的观看视频,面对知识的讲解,能够很自信地回顾知识,说出所谓的曾经大家认为的敏感词“子宫”“阴道”“遗精”......


性教育的推广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现在我已经完成了对部分学生的脱敏,我也希望能将它推广至学校老师间,甚至由到更大的范围。但是这种推广中,我们也要注意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强调这门课的不同益处,以减少推广阻力。


作为支教老师两年后我将会离去,但是我希望将这些美好的知识永远留在这里,为了每位孩子们美好的明天。